魑魅博人应见惯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

北邙旧梅应开罢,山河新泥未染尘——《琅琊榜》剧尾“冲刺”

2015《琅琊榜》,大概得从当年心心念念地追网文时说起。相对于本人一贯随时随手可开卷,四、五册书同时阅读的用“情”之滥而言,对《琅琊榜》的专一也算是一个例外了。和阅读其他网文的消遣心态不同,这部《琅琊榜》,追着追着,我竟然是喜欢和爱了,虽然它还真谈不上文笔惊才绝艳,谈不上逻辑细节缜密无懈可击,但它无疑却是极用“心”之作。这“心”不在于编纂故事的技巧,《琅琊榜》和很多声名赫赫的IP比,它根本就是很不“商业”的。因为海宴有海宴的“执”,这份执,她在创作的过程中拒绝对读者的迎合、鲜少收到读者观点的干扰,也使得《琅琊榜》无论是从故事结构和人物个性及命运线的走向都保持得相当统一和完整,更没染上很多网文虎头龙身蛇尾的通病,而这一点,对于网文创作平台特有的创作氛围而言,却是鲜少且难能可贵的。这样的执,也许更是作者自身性情、思想和情怀的一种寄托吧,因此,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总有一种内蕴的力量和情感直欲穿透纸背迎面而来,这种走心的感觉,还真不是一些为虐而虐、为苏而苏的作品所能轻易望其项背的。
都说《琅琊榜》是中国版基督山,可我却从未这么类比过。也许从写作的技法上讲,海宴难及大仲马,但在我心里,《琅琊榜》却自有《琅琊榜》宏阔的格局,因为恩报恩、怨报怨的复仇,从来都不是《琅琊榜》真正的内核。密道、暗室、不见天日幽暗处那翻云覆雨手,但疾风密雨惊雷背后,真正震撼到你的,竟不是波诡云谲、也不是恩怨果报的畅快,而是明亮和温暖,那在黑暗中燃起并穿透黑暗的光亮和那至阴至冷处升腾弥漫开来的温暖。梅岭,雪冷血热。夺嫡、翻案,权谋在《琅琊榜》中不再阴冷,因为萧景琰和梅长苏最终极的目标,却不是为了一人一家一姓一族的利益、甚至也不是仅仅为了赤焰一军,那是为了还七万忠魂以清白,还世道人心以正义和公平,还乾坤寰宇以朗朗清明,还百姓生民以海晏河清的生存环境!
我看《琅琊榜》,更愿意把它就看成是一出传奇,和无数曾经伟大的故事类似,“很久很久以前”……带着几世几劫沧海桑田里印下的斑驳刻痕,“芝麻开门”时,仿佛有一粒密封于一切污染之外的谷种落在了你的心头,穿越千年 ,却依然有能力在你的心田抽枝发芽。因此,何谓历史?何谓真实?“能从金绿宝石中洞察出历史世界中地老天荒、生态绝迹的启示”才是故事和传奇最大的价值。
因此,终于等到《琅琊榜》在光影的世界中化蝶,虽然碍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始终无法任性放纵自己掀起新一轮的疯狂,但这却并不妨碍自己赤忱地去爱一次。
是的,我是爱煞了《琅琊榜》虚实相间的那份空灵。包括片头水墨晕染写意中的蝶舞。破茧成蝶的涅槃也好,晓梦迷蝶也罢,遐想的翅膀几乎就在开篇已经张开,只要观众同样也有心,品味和思索是完全能够超越故事本身,透过那人生的迷蒙和世道的迷蒙抵达更通透清澈的境界的。包括主创者们在具体落实故事场景和背景时的严谨又不拘泥。确实,架空历史,为小说创作带来了空间和时间上巨大的自由,但它却也给电视剧这种依靠直观视觉影像为叙述语言的创作体裁带来了无法下笔、无法着力的困扰,因为缺失了精确的时代背景,化妆、服装、道具、置景,这些部门根本就找不到北。当《琅琊榜》的创作团队让故事在南朝大梁着落,化服道也是以南朝为主基调力求还原的严谨,但同时也不完全拘泥,中国传统文化或古代文明中那些精华的细节也被精细、精致地“拿”来,构成《琅琊榜》服装道具制作上一道灿烂的风景——美,充满中华文明元素之美时,我是不会去计较为何梅长苏不是用粗陶茶盏,而是汝窑天青的,因为我恰恰很愿意纵容创作团队在这样一个架空历史的传奇上,用这样一种属于空灵、属于自由不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打造一个充满中华文明审美元素的传奇!
是的,我是爱煞了《琅琊榜》充满古风意蕴的气质。我知道,也许很多习惯了“过戏剧化”所谓强情节之“重口味”的观众,已经很难适应这样一份“淡淡”,但我却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而且感觉是好多年好多年的等待了。明明是中国的历史、中国传统的故事,但到了荧屏上,却依然只看到西洋油画,看不到写意山水,也是我很长久的遗憾。好在这一次,我们终于在一个中国传奇上拥有了“清雅隽永”,是不是也值得一回额手相庆呢? 无法不喜欢本剧整体隐忍和克制的叙事基调,越是天风海涛、越是力蕴千钧、越是情到至深处,下笔却越是克制越是淡,于是,《琅琊榜》,清雅隽永和留白意蕴织就的古风,成了深入骨髓的气质。
而无论虚实相间的空灵,还是清雅隽永留白的古风,对于故事而言,首先是内聚而不耗散,故事本身越是不累赘地过度自我阐释、自我煽情,活力和生命力反而越强,因为第一,内聚的故事,为“看”故事的人留下的可供思考拓展的外延越大;第二,即便时过境迁仍能保留继续被讨论、被品味的潜力。其次,任何虚实间转换和留白的存在,客观上决定了某种戏剧的“间离”效果就存在。艺术欣赏的层次和境界也并非是完全的代入就一定算上乘,尤其在特别容易唤起移情效果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走向里。比如为了一个家国大义,从地狱中挫骨削皮走出的梅长苏,熬得油尽灯枯,又要让一切肮脏污秽由我承担,给你身之清白、心之安稳;而步步艰辛、如履薄冰的夺嫡皇子萧景琰,却在皇权向他伸出橄榄枝之时,为了一个“是非公义、天道人心”而视皇权如粪土,无端错斥谋士心,不知他心似我心…..在在都是虐心泪点啊,那么叙事的克制留白,其实是给审美预留了可以延展和升华的出口。
是的,我是打心眼里尊重这样一批主创,为了他们用最严肃、最庄重的创作手法,将一曲传奇打造出史诗正剧的风范,来呼应和加强了小说《琅琊榜》的精神内核。不为小女儿心事情态的虐而虐,要的就是那蕴藉在庙堂高、江湖远之中的社稷家国心,所带来的那份宏阔激昂和排宕!在那一刻,透过荧屏那一帧帧精致的画面、透过那极沉稳淡定、收敛克制又情感丰富的影视语言,他们是如此自信、如此执着、如此堂堂正正,如此坚定地在传递着他们的“信”。他们信“先天下人之忧而忧”是我们传承千古的政治理想;他们信舍身取义的牺牲是我们的老祖宗们愿意用生命去捍卫的人格践行;他们信“正邪自古同冰炭”,邪不胜正是再过哪怕一千年、一万年都是颠扑不破的天道规律;他们信人性之光明和温暖终将战胜人性之黑暗阴冷,因为赤子之心在人间、公道正义在人间、爱在人间、希望在人间!
是的,虽然我也曾吐槽过哪些情节线的改编不够理想,但这样的吐槽的出发点却始终都是“精益求精”。我不得不赞海宴,作为一个第一次涉猎影视剧的原著作者,能够如此清醒理智地克服对自己的“孩子”——原著小说的偏爱执拗,尊重影视剧的创作规律去重新考量叙事线索、人物安排、情节取舍,去认真思考和有效组织起一个个戏剧冲突的高潮点。在电视剧《琅琊榜》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了正、反方之间的对抗叙事线,而且在一开始出现三线并驾齐驱、比较复杂的叙事态势下,条理、节奏、详略都把握得相当好,并且很成功地为故事一步步发展深入升华积淀了能量。我很庆幸地看到了原本小说“反方”较弱的情况,在电视剧中有了很大的改善,誉王线的发展、誉王的人物思想个性行为的丰满,使小说原本概念化、标签化苍白干瘪的角色栩栩如生饱满地站到了台前,不仅成就了萧景桓戏剧层次之丰满,同时也搅起了更有说服力的对抗和冲突的风云,烘托出梅长苏和萧景琰的丰满。我更是欣赏人物关系之间原本蕴含的层次丰富的戏剧冲突,在改编时不但没有含糊缺失,而是一层层更加鲜明地揭示出来,比如萧景琰和梅长苏之间的戏剧冲突。在电视剧开播前,有观众担心靖王的特点会过于单一于一个“直”字,但我却以为只要将梅长苏和萧景琰的人物关系线中蕴含的戏剧冲突挖掘充分和挖掘深刻了,萧景琰就不会仅仅失于一个“直”字!事实的结果也确实证明海晏的梳理和挖掘是充分且有效的,原著小说偏于理想化的萧景琰反而很有“人味”,虽然观众“骂”他怎么这么“憨”、这么“傻”,但其实这般很接地气的“骂”的背后,却是大大的一个心疼!而观众的“心疼”是永远不会给那些苍白无说服力的艺术形象的,因此,在海宴和王凯的努力下,其实《琅琊榜》中承载内核极重的一份力量的萧景琰,早就华丽丽地驻进了观众的心里。当然,借此机会指出改编上的疏漏不足和青涩处,那是因为我相信也许对海宴,这第一次决不是最后一次罢了。梅长苏霓凰的爱情线、誉王和滑族血脉关系的时间线我觉得是有商榷和考量的空间的,之前提过,在此不再累赘。这里另外要提的一点是如何技巧性地处理原著小说中大量的心理活动和作者第三者角度的评述断语感慨。从目前海宴的处理手段看,大多都加在人物的台词上了,比如昨天在以梅长苏父亲名讳来试探的行为失败后,有关于萧景琰内心孤独的心理活动和第三者感慨,海晏全部在景琰和静妃的对话台词中体现,但这样的处理却一定不是最有技巧、最有效的最佳选择。但凡能说的、尤其还是能和母妃说的,那这个说话的人就一定称不上是孤独。真正的内心孤独,是满怀心事举目间,却无一对象可以倾诉!当然,我提的这部分也应该是小说改编影视剧最难处理的部分了,相信随着海宴经验积淀和成熟,她会慢慢懂得如何通过角色行动、情景画面、演员表演中的潜台词来表现这部分心理活动,而不仅仅是简单依赖付诸对白来实现。
是的,我就是想宠溺一下这样一个创作团队。无论是《伪装者》还是《琅琊榜》,能形成一种“现象”,一定不会是无根之花,而每一次都“偶然”的背后,一定蕴含着必然。因此,正午阳光在《琅琊榜》上的成功,其实也给影视剧的创作者们留下很多思考总结回味的空间。
比如怎么看待创新。无论《伪装者》还是《琅琊榜》,它们都在追求类型、内容、形式、表达方法的嬗变和创新。《伪装者》是努力跳出类型,《琅琊榜》甚至很难定义类型。这种不拘一格,虽然不能说一定会成功,但至少这样的决心和追求却值得肯定,因为发展永远和变化、创新相连。而这个团队的创新又或许会为我们类型剧创作的思路推开一扇门,艺术本身就不是僵化和刻板的,史诗正剧,我们其实还是有很多创新的机会去探索和尝试。
比如如何体现多元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文化碰撞之复杂激烈也令我们眼花缭乱,难道我们非得固守着那些我们所自认为就是真理的条条框框,仍然沿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那些套路吗?为什么就不可以让作品包含的元素和思想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呢?《伪装者》融谍战、青春偶像、家庭伦理于一体,却并不违和;《琅琊榜》烩庙堂、江湖、权谋、宫斗于一炉,却升腾出“世间正道”的晃晃烈焰来,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凤凰涅槃?对观众的教义影响,难道不也是另一种润物无声?因此,很多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然后说可以施展的舞台空间太小!
比如如何架构起传统经典的艺术审美和市场兴趣之间的桥梁。如果说《伪装者》采用时尚靓丽的形式包装和现代年轻的创作语境去无限拉近作品与代表市场的主力——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的话,那《琅琊榜》,由于其古装剧的范畴,本身腾挪的空间并不算充裕,但主创团队却非常敏锐地抓住了一点,不但是不排斥和拒绝偶像,而是精心地打磨偶像,就一下将难题化于无形。而这个端倪还真不是从《伪装者》、《琅琊榜》才开始的,早在当年的《战长沙》,这个团队已经创下了把预想中的偶像剧打磨成史诗剧的经典范例!而这一次的《琅琊榜》,偶像为表,传统艺术审美为里,已经越来越成为这个团队的个性。而与市场相连的渠道也就此畅通,文艺创作者面向市场、贴心地跨近一小步,可能就会为市场环境的改善迈出一大步。因为无论对演员的提升机会,还是对观众的引导培养,这一小步换回的都是满满的双赢收获啊!
终于赶在《琅琊榜》即将收官之前完成这份“冲刺”评,是一份充满爱和宠溺的祝福,因为我完全相信,在克制和收敛了整整40多集之后,最后冲线的那一刻,是该浓墨重彩、激越豪迈地直叩我们的胸膛肺腑了。而我更相信,也许《琅琊榜》的生命力,还不仅仅是这首播的那些日子。其本身的细腻精致在第一次观影的高节奏下,可能会被忽略,但所谓隽永和意犹未尽的留白,就是在你蓦然回首的回望时,突然电光火石般顿悟的刹那。
最后,我当然得说,我爱煞了这些演员,无论偶像派,还是实力派。但忽然又想,非得这么区分,岂不是也是醉了、俗了?谁规定偶像和实力派之间要有一条分割线的?也许在《琅琊榜》的一众演员身上谈偶像,更多的是指戏外他们形象气质中的那些活力元素吧。胡歌、王凯、刘涛、刘敏涛、刘奕君、黄维德、丁勇岱、靳东、陈龙、吴磊、王鸥、周奇奇…..数不过来了,我每一个都爱都赞。而任何一部作品的成功,都是演员和角色相得益彰的结果。

原博主:云淡风轻地微蓝

评论

热度(8)